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[云南泸水片马(3雄、1雌及蝌蚪标本)]描述。
成体:雄蛙体长48mm左右,雌蛙体长64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5。体扁平而细长;头扁平,头长大于头宽;头前部平坦,吻圆(背面观),突出于下唇;鼻孔略近于眼;吻棱清晰,颊部垂直;吻端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;两眼间有一个小白点;鼓膜明显,略凹;犁骨齿两短行,位内鼻孔之间,略斜;舌呈心形,后端具深缺刻。
前肢长短适度;指细长,第三指最长,第一指略短于第四指,第二指最短;外侧的3个指吸盘大,具边缘沟,第三指吸盘最大,等于或略小于鼓膜;第一指端具小吸盘,但无边缘沟;指无蹼;外侧3指有指基下瘤;掌突较平,分界不明显。
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,左、右跟部相重叠;胫长为体长的64%,足长为体长的59%;第四趾最长,第五趾略长于第三趾,第二趾短于第三趾,而长于第一趾;所有趾具有吸盘和边缘沟,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;趾具全蹼,除第四趾外,其余各趾蹼达吸盘基部,第一和第五趾侧缘具缘膜;关节下瘤卵圆形;内蹠突小,卵圆形,无蹠突。
背面皮肤光滑,肛周围和腿基部具许多小疣;无颞褶;背侧褶宽而平,液浸(酒精)标本背侧褶不明显,但沿着背侧褶部位皮肤明显变厚;口角处具一个大颌腺。
生活时,头顶部和体背面为黄色中带红色(sandy beige),具橄榄绿色和褐色云斑;背侧褶上缘为一致的砂米色,下缘黑色;一条白带沿上颌延伸至肩部;一条黑带在吻棱下方;另一条黑带始于眼后延伸至腋部,其后颜色变浅至灰色;体两侧下部和后部浅蓝绿色至橄榄绿色;四肢背面基色为褐色,具橄榄绿色云斑;四肢黑横纹清楚;前肢3-4条,股部具4条,胫部3条,跗部2条;趾蹼褐色有黑褐色斑点。咽喉部和腹部浅乳黄色,咽喉部和胸前部具灰褐色云斑;四肢腹面乳黄色,局部地方带深灰色。虹彩上半段金黄色,散有不规则的褐色点子,下半段黑褐色。酒精保存后绿色变成黑褐色,砂米色退成白色,而且虹彩失去黄色,变成蓝灰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较雌蛙小,第一指基部绒毛状婚垫发达,浅黄褐色;前臂比雌蛙的粗壮。无声囊。
蝌蚪:第29-36期的蝌蚪全长49.1mm,头体长16.7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6。保存的标本,体尾褐色,具分散的黑色碎斑。吻圆(背面和侧面观);眼小,位头背面;眼间距略长于鼻间距;鼻孔小,略近于眼;有一个大的腹吸盘,吸盘约为体腹面的76%,分界清楚;口位于吻部腹面;边缘乳突一行,上唇乳突不规则,其乳突在前部间距较宽,下唇在侧边有乳突,较短;角质颌高度角质化,上角质颌凹入,完整,下角质颌 “V” 形,完整,上者窄,下者宽,具锯齿波浪形状;唇齿式为Ⅲ:4+4/1+1:Ⅱ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开口处小于管径,与吻相比较更近于体后缘。尾肌在体尾交界处最高,向远端尾肌逐渐变窄,肌节分界不清;上、下尾鳍凸出,上尾鳍较下尾鳍高;眼后有成团的腺体,约为眼径的1/3;腹后部的腺体成2团;尾鳍上没有观察到腺体。
成体:雄蛙体长48mm左右,雌蛙体长64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5。体扁平而细长;头扁平,头长大于头宽;头前部平坦,吻圆(背面观),突出于下唇;鼻孔略近于眼;吻棱清晰,颊部垂直;吻端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;两眼间有一个小白点;鼓膜明显,略凹;犁骨齿两短行,位内鼻孔之间,略斜;舌呈心形,后端具深缺刻。
前肢长短适度;指细长,第三指最长,第一指略短于第四指,第二指最短;外侧的3个指吸盘大,具边缘沟,第三指吸盘最大,等于或略小于鼓膜;第一指端具小吸盘,但无边缘沟;指无蹼;外侧3指有指基下瘤;掌突较平,分界不明显。
后肢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,左、右跟部相重叠;胫长为体长的64%,足长为体长的59%;第四趾最长,第五趾略长于第三趾,第二趾短于第三趾,而长于第一趾;所有趾具有吸盘和边缘沟,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;趾具全蹼,除第四趾外,其余各趾蹼达吸盘基部,第一和第五趾侧缘具缘膜;关节下瘤卵圆形;内蹠突小,卵圆形,无蹠突。
背面皮肤光滑,肛周围和腿基部具许多小疣;无颞褶;背侧褶宽而平,液浸(酒精)标本背侧褶不明显,但沿着背侧褶部位皮肤明显变厚;口角处具一个大颌腺。
生活时,头顶部和体背面为黄色中带红色(sandy beige),具橄榄绿色和褐色云斑;背侧褶上缘为一致的砂米色,下缘黑色;一条白带沿上颌延伸至肩部;一条黑带在吻棱下方;另一条黑带始于眼后延伸至腋部,其后颜色变浅至灰色;体两侧下部和后部浅蓝绿色至橄榄绿色;四肢背面基色为褐色,具橄榄绿色云斑;四肢黑横纹清楚;前肢3-4条,股部具4条,胫部3条,跗部2条;趾蹼褐色有黑褐色斑点。咽喉部和腹部浅乳黄色,咽喉部和胸前部具灰褐色云斑;四肢腹面乳黄色,局部地方带深灰色。虹彩上半段金黄色,散有不规则的褐色点子,下半段黑褐色。酒精保存后绿色变成黑褐色,砂米色退成白色,而且虹彩失去黄色,变成蓝灰色。
第二性征:雄蛙较雌蛙小,第一指基部绒毛状婚垫发达,浅黄褐色;前臂比雌蛙的粗壮。无声囊。
蝌蚪:第29-36期的蝌蚪全长49.1mm,头体长16.7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96。保存的标本,体尾褐色,具分散的黑色碎斑。吻圆(背面和侧面观);眼小,位头背面;眼间距略长于鼻间距;鼻孔小,略近于眼;有一个大的腹吸盘,吸盘约为体腹面的76%,分界清楚;口位于吻部腹面;边缘乳突一行,上唇乳突不规则,其乳突在前部间距较宽,下唇在侧边有乳突,较短;角质颌高度角质化,上角质颌凹入,完整,下角质颌 “V” 形,完整,上者窄,下者宽,具锯齿波浪形状;唇齿式为Ⅲ:4+4/1+1:Ⅱ;出水孔位于体左侧,开口处小于管径,与吻相比较更近于体后缘。尾肌在体尾交界处最高,向远端尾肌逐渐变窄,肌节分界不清;上、下尾鳍凸出,上尾鳍较下尾鳍高;眼后有成团的腺体,约为眼径的1/3;腹后部的腺体成2团;尾鳍上没有观察到腺体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片马湍蛙有背侧褶与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相似。但第一指端具小吸盘,且无边缘沟;雄蛙无声囊;体型较大(雄蛙体长46-50mm,雌蛙体长64mm)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种栖息于云南西部的高黎贡山西坡海拔1540-1620m的小山溪及其附近。白天该湍蛙隐于石下;夜间成体蹲伏在大的石岩上,当受到惊扰时,立即跳进水中。有一对抱对的成蛙(正模和雌蛙副模)被捕鱼者用电棒冲击而被捕获。在该蛙的产地还发现有绿点湍蛙Amolops viridimaculatus、角蟾属Megophrys sp.察隅棘蛙Paachayuensis和缅甸溪蟾Torrentophyne burmanus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